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王際凱 通訊員 沈芙萱
家是最小國,國是千萬家。
家風好,就能家道興盛、和順美滿;家風差,難免殃及子孫、貽害社會。
(資料圖片僅供參考)
9月7日,2023年省直機關中層干部家庭助廉宣講會在漢舉行,400余名省直機關中層干部及其家屬匯聚一堂,共話家庭助廉。
清廉家風代代傳
父親是一位抗美援朝老兵,夫妻倆疫情期間戰斗在一線,兒子在工作崗位施展著科技報國的抱負。
宣講會上,來自湖北省商務廳的干部方紅,講述了清廉家風的傳承故事。
方紅的父親是一名志愿軍老戰士,曾任中朝人民空軍聯合司令部指揮所作戰領航員。在方紅的記憶中,父親就是廉潔奉公的楷模。
“記得在上世紀80年代,父親任縣經委副主任,經常為企業跑項目、申請指標。企業負責人為了感謝他,會送一些錢物、土特產到家里來,結果全都被父親拒之門外。”方紅說,那時鄉下親戚進城,父親總是讓家人熱情招待,但當他們提出“批條子”時,父親一概拒絕,“親戚們抱怨父親太講原則,他們哪里知道,我們姐弟上學、工作,父親從沒有向組織開過一次口。”
一人不廉,全家不圓。
父親的言傳身教,讓清廉作風在方紅心中深深扎下了根。她的小家庭也一直堅守著清廉儉樸的信念。
方紅的愛人長期在紀檢、審計、巡察崗位工作,戰斗在反腐一線。2020年初疫情發生后,方紅和愛人就近下沉社區參與疫情防控工作,出錢出力幫助困難群體。“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,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。我堅信,在這場接力跑中,我家的紅色家風,必將一代又一代地傳承下去。”方紅說。
家風家教是一個家庭最寶貴的財富,是留給子孫后代最好的遺產。
戰爭年代,面對黨中央的求援,他慷慨解囊;和平時期,面對子女“安排工作”的請求,他一口回絕……他是開國大將徐海東。
宣講會上,來自孝感市大悟縣徐海東大將及親屬烈士紀念館的講解員周蓓,講述了將軍的感人故事。
1935年,中央紅軍到達陜北,7000余人的隊伍缺錢少物。得知此事,徐海東的部隊只留下2000大洋,將剩下的5000大洋全部送交中央紅軍。他說:“我們就是不吃不穿,也要支援中央。”
徐海東對黨無比慷慨,對子女卻十分“吝嗇”。
新中國成立后,徐海東的大女兒徐文金第一次走出大山,見到了闊別23年的父親。面對女兒“安排工作”的請求,徐海東沒有應允,只是說:“革命戰爭年代,我們徐家雖然有73位親人為革命犧牲,但是徐家的子女不能因此向政府提要求、添麻煩。”徐文金謹記父親的教導,一輩子扎根農村。
“對黨無比的忠心,身為父親,從不允許子女借自己的功勞去謀求任何特殊。這,就是‘虎將軍’的家國情。”周蓓說。
廉潔護航萬事興
妻賢夫禍少,家和萬事興。
“今天和誰一起吃飯?在哪里?什么時間回來?”每當丈夫有飯局時,劉穎總會多這幾句嘴,為的就是提醒和監督丈夫要時刻守牢廉潔底線。
劉穎是襄陽市襄城區政府辦的一名普通干部,愛人李楠在神農架林區工作,是一名紀委監委干部。宣講會上,劉穎講述了生活中的點點滴滴。
在家庭中,劉穎扮演了兩個角色,一個是“賢內助”,一個是“監督員”。
劉穎說,作為人民的公仆,公正無私、清正廉潔是家庭的“必修課”,監督提醒更多是在工作之外。
平時,劉穎經常與愛人分享警示教育片。
“落馬入獄的干部發人深省的懺悔、家屬茫然無措的神情、孩子不明真相的期盼……凡是有這些內容的文章、視頻,我都會分享給先生。他常調侃我說‘你才適合在紀委工作呢’。”劉穎說,家是最小國,國是千萬家,“我相信,通過我們每一個家庭成員的努力,一定能夠使我們的家庭成為遠離腐敗的潔凈港灣。”
清廉家風,如春風化雨。
“每次走進媽媽的工作室,震撼我的不是榮譽墻,而是200多本手寫賬本。”宣講會上,宜昌市長陽土家族自治縣“英子姐姐”劉發英的兒媳張婉彬說,婆婆從1991年參加工作就開始助學,賬本雖然有些字跡已經模糊,但每一筆愛心款的來龍去脈都清清楚楚。
32年助學,劉發英始終堅持“不從善款中提取一分錢,全部足額發放給困難學生”的原則。張婉彬說:“媽媽常說,要對得起愛心人士的信任,就是因為這份信任,才能在這么多年里,結識2000多名愛心人士,募集善款3200多萬元,幫4800多名貧困學生圓上學夢。”
“這場宣講會給我的啟發很大,未來我一定嚴于律己,當好‘監督員’,時刻提醒家人嚴守紀律底線,守護家庭平安和幸福。”宣講會結束后,一位干部家屬對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說。
關鍵詞:
版權與免責聲明:
1 本網注明“來源:×××”(非商業周刊網)的作品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,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。
2 在本網的新聞頁面或BBS上進行跟帖或發表言論者,文責自負。
3 相關信息并未經過本網站證實,不對您構成任何投資建議,據此操作,風險自擔。
4 如涉及作品內容、版權等其它問題,請在30日內同本網聯系。